HSBC在2018年全年業績中(市場按地區劃分),市場佔利潤比接近九成,貢獻了178億美元,在亞州區一支獨秀。單單是香港,稅前利潤就有115億美元(902億港元),佔整個集團約58%。然而,利潤佔比高度集中在亞州的HSBC,卻為何最後放棄香港,將總部落戶在英國伯明翰 (Birmingham)?
這便由2008年講起,當時美國次貸危機,英國無一幸免受到衝擊。當時全英國第五大貸款銀行的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住房抵押貸款證券高達70%。在2007年9月被BBC曝光出現流動性危機向央行求救後,引起民眾極大恐慌,大量存戶排隊提現,最後引發擠兌。隨後英國財政大臣達林(Alistair Darling)宣布北岩銀行被暫時國有化。經過此役,英國政府意識到高風險的金融產品對英國金融的破壞力。為保護英國零售銀行免受全球金融市場衝擊,最終在2013年提出圍欄政策(Ring-fencing)將銀行現有的零售、商業銀行業務從整體業務中剝離出來,單獨進行圈護監管,過渡期至2019年1月1日生效。
在這背景下, HSBC面對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抉擇,最後在2015年2月決定放棄將總部移至香港,而留守倫敦。這個行動,事實上把英國本土與國際業務剝離出來,將香港作為子公司來經營。如2018年6月前任集團首席執行官約翰•弗林特(John Flint)公佈的業務優先策略中強調:「完成在英國設立分隔運作銀行的工作、提高按揭市場份額、擴大工商客戶基礎,並改善客戶服務」。由此開始,HSBC正式分裂成英國本土與國際兩個不同的策略。
HSBC的本土策略出現,並非獨立事件。其實早在2010年,英國本土經濟浪潮壯茁成長(由於篇幅所限, 該問題今後再論)。背後問題非常現實-地區的經濟增長出現嚴重差異。我們可以從2017年的人均 GVA頭十位,便可看出,其中六個是在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管理底下,而頭兩個——Camden and City of London及Westminster,超過英國人均GVA十倍以上。這個地域上的經濟差距,正是由2008年次貸危機後進一步加劇。
所以完成脫歐後,2019年12月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立即宣布在預算中,將通過一項1000億英鎊的基礎設施基金,主要對象為中部和北部如: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切斯特及里兹等地,這些地區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老化,舊有建築隨處可見,引來了治安、環境等問題。加上,全球經濟轉營下,現有基建已經應付不了需求,必須透過大型規劃更新,才可以打破這個區域經濟不均的困境。
投資當然不可以簡單複製歷史,但如美國文豪馬克•吐溫曾說:「歷史不會重複,但它會押韻。」1972的日本完善鐵路網絡、2008年中國4萬億舊改計劃到2013年東南亞的一帶一路,歷史背景雖然不同,但基建過後,伴隨著總是地價與樓價升幅。難怪,連近年一直手持現金創歷史高位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去年在Financial Time中明確指出:“ready to buy something in the UK tomorrow”,最終,巴菲特在2020年1月成立一間全新的金融公司,正式進軍英國房屋貸款中介業務(mortgage broker ),直接投到房地產產業。
英國成為一股強有力的投資趨勢。但,應該投資在哪個地區?
回到HSBC的選擇「伯明翰」,或許我們會得到啟示。HSBC近年一直減少英國實體分行數量,增加自動櫃員機,減少員工人手,把店面較大的分行,開始轉換成面積較少的理財易中心,減少租金及薪金成本。另一方面,HSBC決定在伯明翰總行增設一千名員工。地理上伯明翰位於英國中心地帶,高鐵(HS2)開啟後,前往倫敦、曼徹斯特、利物浦、切斯特及里兹等只需49分鐘,將總部設立在伯明翰可以保持與其他城市的關係。同時人手集中,可以更有效運用資源。
這套伯明翰策略,同時吸引了普華永道(PwC)、德意志銀行、巴克萊、BBC Three、英國稅務局HMRC、金融科技公司Falanx和Oxygen Finance等,紛紛進駐伯明翰。伯明翰「The Big City Plan」規劃預計,將創造5000個住宅新供應及超過5萬個職位,這將會為伯明翰帶來直接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同時,刺激住宅需求,帶動樓價租金向上。
由過去國際化的大倫敦主義,轉變成英國本土化政策。伯明翰的復興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事,下次再和大家解折The Big City Plan整個規劃及揭開直接受惠的區域 。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感謝閱讀!如果你對海外投資有疑問或分享,歡迎隨時聯絡探討。同時也希望你將今天的郵件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