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前言:
從 2019 年開始,我經常被身邊關心海外市場的朋友、同行甚至長期觀望的人詢問 ——「這些地方的房子還應該持有嗎?還有沒有上升空間?」
我當時給的建議其實很一致:
有些物業,特別是日本某些區域的住宅,如果條件許可,是積極考慮出場的。
有些人聽進去了,順利在兩三年間轉手獲利 70–80%;(我紀錄是 7 個月 120% )
也有些人覺得旅遊業向好,堅持選擇繼續持有,最終出售,但實際回報計算下來,主要來自租金,資本利潤幾乎已被消化。
你可以說是疫情所致,但為何某些地區物業,在疫情期間,回報反而向上? 時機、市場結構,比感覺更重要。
近來,隨著利率下調、資金重啟流動,又多了不少人來問 ——
「現在還可以買嗎?」
我想,是時候把這幾年反覆討論的觀察和邏輯寫下來。
———————–
經濟結構才是最重要因素
每次被問「GDP上升6%」、「熱錢開始到這邊來 」「會不會升」、「要不要買」,我真正想回的是這一句:
房價會不會升,從來不只是地段或利率的問題,而是這座城市 —— 到底正在不正在轉型。
我們常說房價會升,但你有沒有想過 —— 房價到底是什麼驅動的?
很多人把焦點放在利率、通脹、人口紅利,甚至地鐵、商場這些話題上。
但如果你把目光拉遠,就會發現,真正推動房價長期上升的,往往只有一個核心邏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經濟結構,正在轉型。
這個轉型,比短期利率重要得多;也比什麼大型商場開幕來得更關鍵。因為它會重塑整個城市的功能與價值,而房價,只是這場重塑中的副產品。
但這個轉型,從來不是一件事,而是一條路 ——
一條從農業 → 工業 → 服務業 → 資本中樞的經濟演進軌跡。而每個階段,資本追逐的方向不同,土地的性質會變,人流與權力中心也會重新洗牌。
房價,就是這場洗牌下的表象變化。
第一階段:農業 → 工業
城市開始生產,土地開始值錢,這是房價第一次「有增值可能性」的階段。城市從種田的地方,變成蓋廠房、設工業區、建宿舍、吸納勞動力的地方。
典型例子包括:
二戰後的日本(1950–1970)
加入 WTO 前後的中國(1990–2005)
今天的越南、柬埔寨、印度部分地區
這時候的房價上升,不是因為炒家買樓,而是因為:
土地從農業轉為工業用途,使大量工人湧入、基礎建設啟動,都市人口開始聚集、產業帶動剛需
你會看到的現象是:工業區旁的公寓突然變貴,員工宿舍不足,地鐵剛剛規劃,建案搶先開發。
但背後的本質,其實是:城市的角色,從「務農」變成了「生產」——土地開始具備資本價值。
第二階段:工業 → 服務業
城市不只是生產,而是開始管理、創造、研發、輸出價值,當工廠變多、製造業穩定,某些城市會進入下一階段:
開始發展設計、研發、行銷、物流、商業管理、金融服務,人才成為主角。
這時候土地價值再次重估,不是因為更多廠房,而是因為:資本與人才需要「效率 × 連結 × 空間功能」,辦公樓、高端住宅、創業空間應運而生。
代表性城市如:
深圳:從工廠之都變成創新城市、生物科技與互聯網研發基地
曼谷新CBD:從低成本製造轉型為東南亞醫療、教育與總部聚落
房價不再來自蓋樓數量,而是因為:土地開始承載高附加值的產出 —— 管理、決策、創新與連結。
第三階段:服務業 → 資本中樞
城市脫離產業,成為資金與制度的載體,有些城市走得更遠,不再依賴「實體產業」來帶動經濟,而是憑藉:穩定的金融制度、友善的稅制與資產規劃制度、健全的法治與產權保護、高國際信任度、成為全球資本的「停泊點」。
此時房價進入一個幾乎脫離實體的階段 ——
你會看到豪宅售價遠高於租金、供應也沒短缺,但資金仍不斷湧入。
因為這些房子,已經不是住的工具,而是:資產停泊港 × 資本轉移跳板 × 政策風險對沖工具
典型城市包括:
香港:曾經的中資 × 國際資金對接中心
新加坡:稅務中立、家族辦公室聚集地
倫敦:仍是歐洲資產定價的制度核心
在這個階段,房價與本地需求脫鉤,真正驅動因素是:信任 × 流動性 × 退出機制
資本從不亂槍打鳥,炒是因為
資本從不亂槍打鳥,炒是因為,他們是有邏輯地選城市,所以你會發現,資本遷徙不是隨意的,而是階段性的選擇:
當一地剛進入工業化,你自然會選擇 東莞 —— 勞力便宜、土地彈性高
當貿易、科技、資訊需求崛起,你會選擇 深圳 —— 人才與企業效率集中
當企業開始融資、上市、需要國際制度與信任,你會選擇 上海 —— 資本規則完整、全球定價市場
這就是房價會「依時間與功能分批上升」的核心原因。
有一點「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會從工業 → 服務 → 資本中樞順利轉型。而且可以永遠停在同一階段,這點很重要。
例如泰國,雖然早期承接八十年代,因為日本國內成本上升,產業轉移置,而建立起基礎工業體系,之後靠旅遊業與醫療推動服務業崛起,看似有機會邁向第三階段。
但目前卻卡在中等收入陷阱、社會階層固化、資本累積不足等困境,導致房價難以出現明確突破。(並不代表泰國沒有機會)
所以當你決定,海外投資之前,你首要該問自己的問題,並非該國有沒有石油、GDP增長是否 8%,而是該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階段。
當你搞清楚一個國家正處在哪個階段,你才知道:
應該買在哪裡?
應該買什麼產品?
你的租客是誰?
回報該怎麼估算?
預計持貨多久?
才可以避免,當你想出售時必須低價才可以出售,尷尬境地。
往後,我會分析不同國家,拆解它們正處於哪一個階段,又有哪些地方是「偽轉型」、「假上升」的陷阱地段。首先談 – 「日本」,因為最近看到很多分析師說「進軍日本」的內容。
聲明:以上內容並非投資建議,只用作教學用途。
有海外置業的疑問,歡迎歡迎,填妥下面的表格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