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擠提、爆煲,對金融體系而言絕非小事一宗,奈何近日美國矽谷銀行出事後,評論界卻異口同聲淡化其影響,究其原因或是他們在分析事件中犯上邏輯上極大錯誤。
不是嗎?西方以至本港一批評論,都先將矽谷銀行與當年貝爾斯登及雷曼來個比較,然後稱既然前者不等於後者,於是就結論不構成系統風險,無事嘅!又更直接做個比喻,情況同於某人問某某是否喜歡某女明星,某某說不,某人就直接了當說成某某不喜歡女人一樣,該等以偏概全推敲分析近日比比皆是。無疑專家說話我們要洗耳恭聽,惟觀乎近年專家們的預測,準繩度之高與低,心照不宣矣。
08年金融海嘯後,環金財金官員,政要或巨賈,不斷高舉大致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旗號,十幾年後今日原來美國已有一批不大亦不小的銀行,仍犯上銀行業最原始錯誤;包括客戶過份集中,及資金期限錯配。以矽谷銀行為例,疫情期間來自創投公司的存款急增,銀行存款由2020年六百億美元,急升至去年首季的二千億美元。矽銀想賺點息差,將存款投放以為最安全的美國國債,相關持倉由三年前約270億美元,到2021年底已暴升至1280億美元。
原本相安無事的遊戲,因為持續加息,創投公司受市況及估值問題,因未能獲得新資金而要不斷提取存款,而銀行則因頭寸管理不善要被迫虧損賣出手持國債組合應能付存款提取,不旦大幅削減資本比率,並且出現資不抵債。與其將事件怪罪於美國聯儲局不斷加息,我們反而認為問題重點在於由始至終,美國一大批市場持份者都不相信會持續加息,結果累事。
相關閱讀:
美國當局急趕為事件止血,銀行存款變相全數擔保,但不擠提不代表雨過天青,矽銀之外,有Signature Bank ,亦有Silvergate 都相繼出事,整個金融系統已必然會出現交易對手風險上升,這是最難量度影響的事情,餘下來且看事態發展吧。
事實上,除保證存戶可百分百提取存款外,外界忽略一點是聯儲局推出的拆借機制,破天荒讓借款銀行將手持債券組合Value at par,而非按市價計算,既反映局方比市場更擔心抵押品風險問題,更甚是說明持有最安全的美國國債,原本持有到期Hold To mature的策略, 到頭來一夜之間竟可以招致大量Mark-To-Market Loss,以為只有矽銀一家,別太天真吧。
每日停泊或運用聯儲局隔夜回購機制收取利息的資金仍多達二萬多億,美國金融系統談不上缺水,只是這批錢很多都是來自貨幣基金,客戶受高息招徠,將資金從傳統銀行轉移。今日,市場因為銀行出事而大炒下周不加息,加上避險元素,短債債息急挫,以兩年美國國債為例,由一星期前近五厘跌至不足四厘二,歷史不會重複但有其韻律,市場經歷告之,債息短時間急跌,往往是風暴的揭序。但願我們比市面主流分析更不準確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