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三十年,日本經濟真的復甦嗎? 拆解日本GDP
睇日本報道很容易有精神分裂,一方面,日經指數破歷史新高,樓價出現翻倍的情況,另一極端,GDP 進入負增長,日元繼續創近低。而日本擺脫迷失三十年經濟報導鋪天蓋地。今次我們分析一 下GDP,睇下迷失三十年的日本,經濟結構是否已經轉變?經濟是否真正轉好?
一般評估國家經濟情況,大多數用 GDP作為指標,而大多國家計算GDP時主要以開支計算方法 ,一般包括:民間消費支出、固定投資(例如工廠、機器、設備、住宅和為未來生產提供基礎的原材料庫存) 、政府開支,再加上,淨出口數字形成。
本文目錄
日本私人消費為經濟主體
現時日本 GDP 總額去到 558萬億日元,而居民消費佔最大比例,2023年私人消費為日本帶來 297萬億日圓數額,佔咗整個GDP的 53%,這個比例與其他已發展國家,例如: 美國、英國一樣,以內需為主經濟動力。對比全力推動內需的中國,2022年民間消費支出只是佔 37%,可以明顯看到差異。
出入口對 GDP貢獻只有 0.61%
而出口方面,2023年為 110萬億日元,佔整體 20%,但是減去入口,餘下是 1340億日元,對GDP只貢獻 0.61%,如果單看這個數字與大多數媒體指,日本經濟主要依靠出口的理解,相差甚遠。值得留意,日本製造業主要依賴原材料加工,再進行出口,日元眨值會令進口價格上升,而出口同樣,以美元交易之後換成日元,而出入口金額上升,並不代表數量上升,早前日本前財務省財務官榊原英資,接受訪問時提到,日元眨值對日本出口,並不一定是好事,便是這個原因。
政府開支成經濟主力
作為佔比最大私人消費,從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日本GDP 便出現收縮的情況,到2019 下跌 1% ,到 2020年疫情時,下跌 4% ,直至 2021年才回到正增長(1%)。橫跨4年時間,私人消費下:-1.6%、民間住宅 -11.2% 、 政府開支增長 7.6%,整體下跌 :0.8%。
日本迷失三十年主因
上面數字結構,對應野村研究員辜朝明,早前在 The Asian Banker 講座中內容,進入90年代泡沫爆破後,居民與企業進入積極去槓桿化時期,而日本資產負債表擴張,主要依靠政府進行,而非企業與私人帶動。而企業與個人減少借貸進行投資,令經濟停滯,亦就是我們常聽到日本迷失三十年主因 。要知道在資產價格週期與債務週期息息相關,同時,連繫整體投資意願,在民間積極去槓桿的情況下,出現很獨特情況,1990年之後日本的GDP 持續上升,但資產(特別是樓價)持續低迷現象。
經濟結構是否改看企業投資
而日本經濟結構是否真正改變,就要睇私人或企業投資情況。這個數字可以從GDP 民間企業設備睇到(例如工廠、機器、設備、住宅和為未來生產提供基礎的原材料庫存),從過去三十年,日本民間企業設備佔 GDP比重平均在16%左右 ,與四年變化其實不大。所以我們從 GDP 結構可以看到,日本經濟結構並沒有真正改變,而經濟復甦主要依靠政府一系列財政政策的結果。
回看擺脫迷失三十年報導,論證主要論證指向資產價格上升。而日經接近歷史高位,一般人認為萬年不升的樓市,部份地區如東京翻近一倍以上的確是事實,但是,如辜朝明理論是正確,企業投資沒有增加,資產難以產生泡沫而上升,而新公佈的GDP 日本踏進理論上衰退情景,究竟為何為資產價格仍然創新高,或者,巴菲特給予答案。
想知道日本樓價背後推動力,作出更好的部署,歡迎參加我們 3月1日「2024日本物業策略:是放售定購入時機?」(只限讀者參與),線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