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限租政策 其實限不了什麼
「虹吸效應」引致供需失衡是未來趨勢
2015年德國推出限租政策,對同一間房子的定價,不可以高過該區均價10%及以上。政府成立租金觀察小組,將全市公寓按地區和類別分成不同價格區,以估算每一區的均價,作為限制加租的標註。但「市場是生、政策是死」,德國租金仍是每年增長 1.4%出發,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租客的議價能力非常有限。
根據德國統計,近10年隨移民數量攀升,德國人口重拾升勢,2017年重返2002年高峰時期水平,去年首次突破8,300萬關。雖然,德國物業數量亦有所增加,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 2020年統計住宅和非住宅建築的住宅數量達到 4280 萬套。住房存量比上一年增加了 0.7%,即 290,966 套。與2010年相比,住宅存量增長5.7%,人口增長整體只是3.1%,理應是可以滿足需求。
但問題在於,人口流動傾向一線城市,產生「虹吸效應」,例如慕尼黑作為德國南部經濟中心,由於經濟實力強,經濟增長率持續高於全國平均,單是2010至2019年間,慕尼黑人口由約135萬增至152萬,增加達到13%(香港期內僅7%),相比之下,房屋增量仍有一段距離。
根據慕尼黑市規劃和建築法規部指出, 隨著土地變得稀缺,土地價格也在上漲,已經佔慕尼黑總房價的 60%。私人建設量(2011-2015年建成3.6萬套,2016年7400套) 未能滿足需求的增長,目前估計每年約有 8,500 個新住宅才可以滿足需求。
另一個原因引致供應減少,便是發展商融資困難,特別2008年金融海嘯後,銀行對企業融資收緊,令發展商拿錢變得困難,近年不少發展商轉向大眾收集資金,利率可以有 8% 以上。另一邊,整個歐洲金融政策放鬆個人按揭,特別在負利率環境,令買房變得更輕鬆,兩端走下去形成供需失衡。
面對這個局面,議價能力漸漸傾向業主一方,有任何不滿,租客眼見後面有十多個人排隊等待閣下退租。租客議價的空間,其實並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