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引言|教育 × 居留的雙軸思考:為什麼越來越多家庭選擇英國?
近年來,英國逐漸成為國際家庭心中的理想選項,不只是因為牛津、劍橋等頂尖學府的吸引,更關鍵的是,英國的教育制度與長期居留政策,正形成一種獨特的雙軸優勢。
從 3 歲的學前教育,到 16 歲的義務階段,再到 A-Level、高等教育與職業路線,英國提供一套高度彈性、結構清晰的教育體系,同時又配套多樣的簽證與居留途徑,讓許多海外家庭能夠「以教育為入口,逐步建立長期生活基地」。
✅ 根據 Universities UK 的統計,2023 年英國國際學生人數已突破 680,000 人,其中約有三成為家庭成員陪同入境,顯示「教育 × 居留」正成為家庭策略規劃的主流方向。
而對於希望規劃退休生活、資產轉移或多國生活選項的高淨值人士來說,英國也正逐步出現部分「財務自足」導向的長期居留通道,儘管尚未形成完整退休投資方案,但市場正密切關注政策動向。
2️⃣ |哪些海外家庭適合在英國展開教育 × 居留雙佈局?
並非所有家庭都適合在英國展開教育與居留的雙軸佈局,但以下幾類族群,尤其值得深入規劃:
✅ 1. 規劃長期海外生活的中產或高資產家庭
這類家庭通常有兩個共同特徵:一是孩子教育為核心考量,二是希望逐步建立歐洲生活據點。
➡️ 英國提供從幼教到大學完整路線,並可搭配 Skilled Worker Visa、Family Visa 或未來潛在的退休居留選項。
✅ 2. 子女即將升讀大學,家長有陪讀或財產轉移需求
若子女正準備申請英國大學,家長往往考慮陪讀、買樓或分散資產風險。
➡️ 可搭配 學生簽證 + 家長購房 + Family Visa / 投資移居 策略進行佈局。
✅ 3. 擁有英國/歐洲親屬的家庭
具備英國境內直系親屬(如英籍子女、定居配偶),或擁有 Ancestry Visa 資格者,可申請家庭類簽證作為長期居留起點。
➡️ 特別適合規劃「三代居英」或家庭團聚式長期佈局。
✅ 4. 有意退休於英國、但需兼顧稅務與身份靈活性者
雖然英國目前無「退休投資簽證」,但透過 Investor Visa、Family Visa 或過往 Retired Person of Independent Means 等路徑,仍有可能建立退休基地。
➡️ 需特別注意:英國居留時間與稅務身份連動,建議諮詢專業顧問調配出入境頻率與資產安排。
3️⃣ 英國教育體系一覽|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整銜接路線
英國的教育制度以其結構清晰、強調階段銜接而聞名,無論是為子女鋪路、還是全家移居的長期規劃者,掌握以下各階段特點,都是實現「教育 × 居留」雙策略的第一步:
🧒 幼兒教育(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EYFS)|3–5 歲
-
學制核心:以遊戲為主的探索式學習,涵蓋七大發展領域(語言、社交、體能等)
-
公立支援:滿 3 歲可享每週 15–30 小時政府資助(須符合居英條件)
-
設施類型:School-based Nurseries(學校附設)近年急速擴展,優先佈局弱勢區域
➡️ 海外家庭提示:非英籍家庭若已取得合法居留(如 Family Visa 或居留申請中),子女即有資格就讀。
📘 小學階段(Primary Education)|5–11 歲:Key Stage 1–2
-
主要科目:英語、數學、科學為核心,並搭配藝術、歷史等綜合發展
-
評估制度:Year 2 與 Year 6 分別進行 SATs 評量,作為升學與補助參考
✅ 入學制度彈性:公立學校不得因國籍或簽證身分拒絕入學,但家庭需在英合法居留。
📚 中學階段(Secondary Education)|11–16 歲:Key Stage 3–4
-
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語文與科學知識,加入選修如設計科技、電腦、語言等
-
升學評量:Year 11 為 GCSE 重點考核階段,決定是否銜接 A-Level 或其他路線
➡️ 常見選擇:部分國際學生會選擇 Year 10 提前進入英國中學,逐步熟悉語言與制度。
🎓 高等教育前(Post-16 Education)|16–18 歲
-
選項一:A-Level(學術導向)→ 為大學申請主流路徑
-
選項二:BTEC / T-Level(技職導向)→ 通往特定產業或實務訓練
-
選項三:Apprenticeship(帶薪實習)→ 與企業合作的職場學習方案
✅ 大學入學條件之一:申請 UCAS 時需呈現 A-Level 成績或等同資格。
🏛️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18 歲以上
-
學位體系:英國大學提供學士、碩士、博士完整學位結構
-
入學流程:國際學生需透過 UCAS 系統申請,並獲得大學核發的 CAS(錄取確認信)
-
學費制度:國際學生學費通常高於本地學生,常見為 £10,000–£38,000 / 年不等
➡️ 學生簽證(Student Visa)重點:2024 年起多數國際學生無法攜帶家庭成員,僅特定研究課程例外。
教育階段 | 年齡 | 代表考試 / 轉折點 | 文件與申請需求 |
---|---|---|---|
幼兒教育(EYFS) | 3–5 歲 | 無正式考試 | 居留證明/簽證類型、NHS號碼、住址證明 |
小學 Key Stage 1 | 5–7 歲 | Year 2 SATs | 學校報名表、疫苗記錄、居英合法身份文件 |
小學 Key Stage 2 | 7–11 歲 | Year 6 SATs | 入學前校對評估、住址證明更新 |
中學 Key Stage 3 | 11–14 歲 | 內部評估 | 學生簽證(如適用)、監護人安排(國際生) |
中學 Key Stage 4 | 14–16 歲 | GCSE | 考試中心報名、護照副本與簽證更新(如需) |
高等教育前(Sixth Form / College) | 16–18 歲 | A-Level / BTEC / T-Level | UCAS 預註冊、監護協議、居留合法性續簽 |
大學 / 高等教育 | 18 歲以上 | UCAS 系統申請 / 學士學位 | CAS、Student Visa、財力證明、學費安排 |
➡️ FAQ|海外家庭常見問題
可以,但需確保孩子持有合法的居留簽證或依附於父母的主簽證。公立學校無法要求查看移民身份文件,但海外家庭應在合法居留的前提下進行申請。
是的,英國政府提供每週15至30小時的免費學前教育(適用於3至4歲孩童),但需符合居住條件與家庭收入門檻。國際家庭若擁有合法身份亦可申請。
目前英國並無專門針對退休人士的新簽證類別,已關閉「Retired Person of Independent Means」簽證。可考慮家庭團聚、投資或商業移民方式進入英國。
2024年起,大部分學生簽證已無法攜帶配偶與子女,除非為研究型碩博課程(如 PhD)。請務必確認所屬大學的課程類型與簽證條件。
可以。許多家庭選擇以教育為切入點,再透過家庭簽證、長期工作或創業路徑規劃居留方案,達到「教育 × 居留」的雙重布局。
注意事項|申請學校與簽證規劃的常見誤區
無論是為子女鋪路還是同步考慮居留身份,許多海外家庭在英國教育與簽證佈局時,常犯下幾個關鍵錯誤。以下列出實務上最常見的誤區與建議:
❌ 誤區一:以為學生簽證就能順利帶家人同行
政策更新提醒:
自 2024 年起,**多數授課型碩士課程(Taught Master’s)**學生將無法再申請攜帶家屬(配偶與子女)同行。僅有博士(PhD)及研究型課程仍開放此權利。
✅ 建議:規劃前應確認課程類型與政策限制,避免因家庭計畫受限而臨時改簽。
❌ 誤區二:誤以為公立學校無需簽證或身份
英國義務教育雖面向所有居住兒童,但並不等於國際學生可「直接就讀」。
➡️ 若孩子非英國國籍且未持合法居留簽證(如 Dependant Visa、Family Visa 等),將無法入學。
✅ 建議:即使就讀公立學校,也需提前準備好學生與陪同家長的合法簽證安排。
❌ 誤區三:入學與簽證時間錯配,錯過黃金入學期
不少家長已獲批簽證,但因未了解學校開學時間與申請流程,導致錯過秋季入學(9月),需等待半年甚至一年。
✅ 建議:提早查詢意向學校的申請時程(特別是私校或 Grammar School),同步申辦簽證,避免空窗。
❌ 誤區四:低估英國各地教育制度差異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的教育體系雖同屬英國,課程內容、升學制度、學費結構與評估標準均有不同。
✅ 建議:選擇學校或地區時,應根據子女需求與家長居留目標,確認當地制度適配性。
❌ 誤區五:沒考慮「未來路徑」就貿然選擇學校
有些家長單憑排名或地點選擇學校,卻未考慮子女未來是否要銜接 A-Level、IB、BTEC 或英大申請門檻,導致轉換困難或需要補修學分。
✅ 建議:從初中(KS3)階段起就應考量未來升學軌跡,與教育顧問溝通中長期路線更保險。
小結|從孩子教育開始,打造屬於全家的英國新生活
英國,一直是許多家庭夢想的教育與生活落腳地。不只是因為牛津、劍橋的光環,更因為它從幼兒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體系,加上相對開放的長期居留路徑,讓海外家庭能夠 以孩子為起點,同步規劃全家的未來。
✅ 對於希望從教育切入、逐步轉向長期居留的家庭而言,提早準備與理解制度差異,就是一種關鍵優勢。
➡️ 而對於已有資產或身份規劃的高淨值人士,善用學校選擇、地區制度與投資項目連動的策略,也能提升家庭整體配置的彈性與穩定性。
未來幾年,英國的教育政策與移民規則仍將持續變動,尤其針對簽證條件、家庭成員限制與收入門檻等,海外家庭若想穩健踏入這條路,建議及早規劃、逐步佈局,才不會因錯失時機而陷入被動。
📩 想了解哪類管理公司最適合你?📊 還不確定該怎麼進行租賃優化或法規合規檢查?
👉 如果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歡迎利用下面的表格聯絡我們。
參考資料出處:GOV.UK – Guidance on School Admissions for Overseas Children / GOV.UK – 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 Policy Guidance / GOV.UK –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Framework / UK Parliament – Immigration Rules Changes (HC 590 / HC 217) / Universities UK – International Facts and Figures / FT (Financial Times) – UK Immigration Policy Updates 2023–2024 / Home Office – Right to Rent Code of Practice 2024 / nidirect – Living Overseas and UK State Pension Rules / Education Hub – School-Based Nursery Provision Strategy / ONS – Education and Childcare Statistical Reports
聲明說明:本文章所引用之政策、簽證與教育制度資料,主要來自英國政府與教育機構於 2023–2024 年 所發布之官方文件與報告,已經過交叉比對與語義分析整理,內容僅供資訊參考,具體操作仍需依個案審查與最新條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