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轉勢筆記》| 26/3/2025
2025年3月26日,Rachel Reeves 作為英國首位女性財相,發表了上任後的首份財政聲明。外界曾期待她會溫和地終結十多年來的財政緊縮政策,展開一場轉型。但當我們攤開數字,一場結構性的重組正在上演——誰得到了更多資源?誰又被要求「更有生產力」?
財政重點:減赤下的資源再分配
在整體經濟預測下調、通脹高企與公共債務攀升的背景下,Reeves 所提出的財政重點,可概括為「精簡、優先、重建」。春季聲明中,政府預計將透過精簡福利、縮減文官團隊與部門成本等方式,至2030年每年節省約 £48 億開支;同時,對國防、基礎建設與住房供應的投資則逆勢擴張,呈現出明確的政策優先順序。
經濟預測下修:信心,從哪來?
英國官方預測機構 OBR 已將 2025 年經濟成長預測從原本的 2% 下修至 1%。儘管中期預測略有回升,但家庭可支配收入於2027-28年間幾乎零增長,反映通脹與企業壓縮成本的影響仍未解除。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利改革與公共服務緊縮是否真能重建信心,仍有待觀察。
福利 vs 國防:數據中的選擇邏輯
從資源配置來看,2025/26 年度國防支出新增 £22 億,並承諾在2027年前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2.5%,更有意在下屆國會期間提升至3%。同時,政府將官方對外援助比重從0.5%降至0.3%,作為支撐國防財源的一部分。與此對比,健康與殘障福利改革預期至2030年前可節省 £48 億,其中包括對個人獨立補助(PIP)資格標準的收緊與 Universal Credit 相關補助的調整。
若從家庭受影響程度來看,Resolution Foundation 指出此改革可能導致多達 1.2 百萬人失去每年 £4,200–£6,300 的支持,其中七成來自低收入家庭。在不做價值判斷的前提下,這樣的對比至少指出了一個明確的重點:當資源有限,國家選擇了優先強化哪一部分的體系。
公共部門與效率改革
政府也將公共部門重組列為核心改革之一,目標至2030年前削減行政成本15%、精簡公務員編制 10,000 人,並以 £3.25 億建立「轉型基金」,推動AI與數位技術應用。這些措施雖有望提升政府效率,但伴隨的問題是:在 NHS 面臨高達 £13 億潛在缺口、特殊教育資源吃緊的情況下,行政與前線服務的平衡,如何拿捏?
這場「重組」,意味著什麼?
我們或許無需立刻對這份預算下定論,但有些數字,值得我們留意。
政府在這次春季聲明中,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 130 億英鎊於基礎建設,另有 20 億英鎊用於社會與可負擔房屋建設。這些看似大手筆的公共投資,實際上是五年期的總額,平均下來每年約為 30 億英鎊左右。
但透過收緊福利資格與改革殘障補助等政策,預期至 2030 年每年可節省約 48 億英鎊。此外,至 2030 年還將削減 10,000 名文官並降低各部門行政成本約 15%,節省規模約 22 億英鎊。
換句話說,儘管預算中仍保留了「重建」與「投資」的語言與數字,但從實際金額與時間分布來看,節支動作來得更快、更直接,對年度財政的影響也更為顯著。
這是不是一場「隱性緊縮」?
而考慮到英國政府支出長期佔 GDP 約 44–45%,這樣的政策走向 —— 減少公共部門支出、壓縮福利、將支出重心轉向軍事與部分基礎建設 —— 實際上等於將國家經濟的「驅動引擎」往後收縮。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 OBR 將 2025 年的 GDP 增長預測從原本的 2% 下調至 1%。
我們無需馬上定義這是否是「緊縮」,但這些數字拼湊出來的走勢,或許已經提供了預警:當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與英國,都選擇用壓縮支出的方式來控管預算,下一個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正步入一個低支出、低增長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