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上發生了一個引起全球關注的重大動作—— 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下稱:長和)於2025年3月宣布以228億美元向美資貝萊德(BlackRock)出售43個國際港口,包含巴拿馬運河兩端關鍵樞紐——巴爾博亞港(Balboa)與克里斯托巴爾港(Cristobal),在出售港口業務後,相關的收入盈利貢獻將從15%降至1%,將改變整個經營結構。
作為「資金調度」大師的李嘉誠,進行這麼大改革 ,究竟他看到什麼?
本文目錄
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全球貿易的命脈
首先,巴拿馬運河是中美貿易(特別是中國至美國東岸)的關鍵通道,每年約有 40% 的全球貨櫃貿易量 通過巴拿馬運河,其中,中國通過巴拿馬運河運輸的貨物總量達到 6,400 萬噸,佔總量的 22.7%(2023 年)。
若出售完成後,美國可能對巴拿馬施加壓力,促使其提高中國船隻的通行成本(包括限制通行量或增加費用)。目前經由巴拿馬運河運輸的貨物主要包括:電子產品、紡織品、家具等日常消費品。而面對物流成本上升,美國商家可能採取兩種應對方式:
→ 將成本轉嫁至商品價格 → 直接推高消費者價格,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
→ 促使供應鏈重新調整 → 尋找其他進口來源,或將製造業遷往更具成本優勢的國家。
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供應鏈逐步從中國轉移至墨西哥,這使得墨西哥在2023年超越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但如果出現上述對巴拿馬運河施壓的情況,即使供應鏈已經轉移,最終仍可能引發價格上升,因為關稅戰已經展開。
2023 年 1-12 月美國前 15 大貨品進口來源
墨西哥 → 4,756.1 億美元(+4.6%)
中國大陸 → 4,272.3 億美元(-20.3%)
加拿大 → 4,211.0 億美元(-3.5%)
德國 → 1,597.2 億美元(+8.9%)
日本 → 1,473.4 億美元(-0.5%)
美國關稅戰升級:新一輪貿易戰爭一觸即發?
國家
|
商品類型
|
原關稅率
|
新關稅率
|
備註
|
加拿大
|
一般商品
|
–
|
25%
|
新增25%關稅
|
能源商品(如石油、天然氣和電力)
|
–
|
10%
|
新增10%關稅
|
|
墨西哥
|
一般商品
|
–
|
25%
|
新增25%關稅
|
能源產品
|
–
|
25%
|
新增25%關稅
|
但加拿大的鋼鐵和鋁製品及墨西哥的電子產品(如手機、筆電)的 25%關稅已經啟動。
前者,這將直接推高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後者,電子產品作為日常消費品的核心類別。如果記得前面提到的中國物流成本上升,將迫使中國企業尋找替代方案。但現時墨西哥的進口商品若被加徵25%的關稅,商品來貨價將難以進行價格替代,最後仍然只能轉嫁給消費者。
高利率新常態:資金成本上升將重塑全球資產回報?
這一切都發生在高利率環境下。 即使最近鮑威爾(Jerome Powell)指出今年可能「只會」有兩次減息,但資金成本仍將維持在高位。種種因素正推動整體成本上升,進一步刺激全面的通脹壓力。 如果通脹壓力持續存在,聯儲局(Fed)可能不得不採取進一步的加息行動。
目前多重條件,漸漸成型,而俄烏戰爭仍充滿變數。一旦能源供應出現不穩定,將與2022年3月的加息條件非常接近——關稅、運輸成本上升、能源價格飆升,最終導致通脹加劇。但與之前不同,市場對「長期利率維持在中高水平」的預期正在增強,同時更適息高息環境。即使利率大幅上升,市場反彈力度則可能相對有限。
截至2025年3月,美國核心通脹指數(CPI)仍保持在 3.1% 的高位,仍高於聯儲局的 2% 通脹目標。同時,薪資增長率在2025年第一季度保持在 3.1%,反映出各數字仍然保持韌性。此外,美國利率由最高 5.5%下調至 4.5%,但市場上,10 年期國債孳息率,一直在 5%至 3.89%之間徘徊, 在 2025 年1月,更突破 4.8%的位置,反映市場對未來利率向下,其實並不樂觀。
李嘉誠的週期套利:他看見了什麼?
上面盤整各方面的因素,但無論任何一個因素加速 — 高利率、關稅升級、貿易鏈重構……,會直接影響碼頭業務需求及經營成本。
過去幾十年來,李嘉誠在市場中的一系列動作,展現出對資產價格週期與經濟週期的深刻洞察力。
無論是2004年以折扣價格收購英國第三大港口運營商,2010年收購英國電網公司EDF,還是2011年收購英國水務公司——這些佈局都發生在市場仍處於上升階段或結構性轉變初期。而在2015至2017年間,他果斷出售相關資產,成功在市場高峰期獲利退出,正好避開了隨後2018年至2019年全球經濟進入高峰後的回調壓力。
這種「資產價格週期先於經濟週期」的行動邏輯,並非單純的資產處置,而是基於對市場風險和政策週期的前瞻性判斷。李嘉誠的這次出售行動,或許正是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前瞻反應,更可能是對美中關係長期緊張和全球經濟減速的提早佈局。
市場周期雖然無法複製,但那些能夠讀懂市場脈絡的人,總能在混亂中找到方向。
「不需要再思考應不應該賣出,或者能不能賣出,而是要思考——賣出後會發生什麼?」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探討——在高通脹和高利率時代,房地產市場的機會與避險策略。
其他內容:他們要開採是腦,不是烏克蘭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