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 1. 用公司名義買樓:優勢與風險
在英國,越來越多的房產投資者選擇以公司名義來購買房產。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優化稅務處理、提高投資回報,並透過公司架構來隔離風險。尤其是對於多套物業的投資者,採用公司架構可以帶來靈活性和財務上的優勢,但也會帶來一定的合規和管理成本。
✅ 1.1 主要優勢
➡️ (1) 稅率更低,利潤更高
公司名義購買房產,出售時適用公司利得稅(Corporation Tax),目前稅率為:
- 利潤 ≤ £50,000 → 19%
- 利潤 £50,000 – £250,000 → 25%
相比個人出售房產適用的資本增值稅(CGT)(最高 24%),公司稅率明顯較低,特別是在出售大額房產或持有多套房產時,稅務負擔可大幅降低。
示例:
- 個人出售房產獲利 £100,000(適用 24% CGT)→ 繳稅 £24,000
- 公司出售房產獲利 £100,000(適用 25% 公司稅)→ 繳稅 £25,000
雖然稅率相差不大,但若採用公司結構,仍可通過稅務抵扣進一步降低實際稅負。
➡️ (2) 租金收入稅負更低,貸款利息可全額扣除
公司名義下的租金收入適用於公司利得稅,並可扣除大部分與物業相關的經營成本,例如:
✅ 按揭貸款利息 → 全額扣除
✅ 物業維修費 → 全額扣除
✅ 管理費、保險費 → 全額扣除
✅ 地方稅(Council Tax) → 全額扣除
相比之下,個人名義的房東僅能按照20% 的基本稅率對貸款利息進行稅務扣減,這使得公司架構在租金收入稅負上更具優勢。
示例:
- 年度租金收入 £40,000,貸款利息 £10,000
- 公司名義 → £40,000 – £10,000 = £30,000 × 19%(低稅率)= £5,700
- 個人名義 → £40,000 × 40% = £16,000 – £10,000 × 20%(扣除額)= £14,000
➡️ 通過公司持有,每年節省 £8,300 的稅負
➡️ (3) 資產與個人財產隔離,降低風險
公司是獨立的法律實體,房產作為公司資產,債務和法律責任將限制在公司層面:
✅ 若公司出現經營困難或面臨法律訴訟,個人資產將不會受到牽連
✅ 出租糾紛、房客索賠等將直接對應公司資產,不涉及個人財產
實例:
- 一位房東因房客滑倒受傷被起訴,個人名義持有 → 可能需動用個人資產賠償
- 公司名義持有 → 賠償僅限於公司資產範圍
➡️ (4) 轉讓靈活性,降低印花稅(SDLT)
公司名義持有房產時,出售時可以選擇出售公司股權(而非房產本身),從而減少或避免印花稅:
✅ 房產直接交易 → 最高繳納 17% 印花稅
✅ 股權交易(公司股東變更) → 只需繳納 0.5% 的股權轉讓稅
示例:
- 房產價值 £1,000,000 → 印花稅 £170,000(按 17% 計算)
- 公司股權轉讓 → 股權轉讓稅 £1,000,000 × 0.5% = £5,000
➡️ 通過股權轉讓可節省 £165,000 的稅費
➡️ (5) 遺產稅優勢(Business Property Relief)
公司名義持有的房產可通過「商業資產減免(Business Property Relief)」來降低或免除遺產稅:
✅ 若房產屬於出租或經營用途,可申請 50% – 100% 的遺產稅減免
✅ 可將房產以股權形式轉讓,避免直接產權轉移觸發資本增值稅
❌ 1.2 主要風險與限制
➡️ (1) 印花稅負擔更高
以公司名義購買房產,印花稅通常高於個人名義:
✅ 基礎印花稅 + 5% 附加費(第二套房產適用)
✅ 高價值房產(超過 £500,000)適用 17% 的單一稅率
示例:
- 公司購買 £600,000 房產 → 需支付印花稅 £600,000 × 17% = £102,000
- 個人購買 £600,000 房產 → 印花稅 £32,500 + £30,000(附加費)= £62,500
➡️ 公司名義印花稅負擔高出 63%
➡️ (2) 運營和合規成本增加
公司持有房產需承擔以下運營和管理成本:
✅ 年度審計與稅務申報(約 £2,000 – £5,000)
✅ 公司註冊和管理費用
✅ 公司賬戶維護費用
➡️ (3) 出售時可能觸發「雙重課稅」
公司出售房產獲利後需繳納公司稅,若將利潤分配為股息,還需繳納個人股息稅(最高 39.35%):
✅ 公司稅 25%
✅ 股息稅 8.75% – 39.35%
示例:
- 公司出售房產獲利 £100,000
- 公司稅 £100,000 × 25% = £25,000
- 派發股息 £75,000,股息稅 £75,000 × 32.5% = £24,375
➡️ 最終實際稅負超過 49%
💡 1.3 總結建議
✅ 長期持有 + 高收益房產 → 適合公司名義
✅ 多套房產出租 → 公司名義優勢更明顯
✅ 短期持有或首次購房 → 建議個人名義
以公司名義買樓有助於降低租金收入稅負和資本增值稅,但需考慮較高的印花稅和運營成本。建議在房產持有結構確定前,諮詢專業會計師或房地產律師,確保選擇最優稅務架構。
👤 2. 用個人名義買樓:優勢與風險
在英國,許多買家和投資者仍然選擇以個人名義來購買房產。對於首次置業者、自住需求以及小規模的投資組合,個人名義通常比公司名義更為靈活,並且在初期的稅務負擔和貸款條件上具有一定優勢。然而,個人名義的持有方式也會帶來更高的資本增值稅(CGT)、較少的稅務減免,以及可能面臨更高的法律風險。
✅ 2.1 主要優勢
➡️ (1) 享受首次置業印花稅(SDLT)優惠
英國政府為首次購房的個人提供較為優惠的印花稅減免政策。這意味著在購買首套房時,可享有較低的印花稅率,從而減少購房初期的稅務成本。
印花稅(首套房)優惠政策(2024 年更新):
- £250,000 以下:0%(免稅)
- £250,001 – £925,000:5%
- £925,001 – £1,500,000:10%
- £1,500,000 以上:12%
示例:
✅ 購買 £400,000 的首套房:
- £250,000 × 0% = £0
- £150,000 × 5% = £7,500
➡️ 總稅負 = £7,500
✅ 公司名義購買相同價值的房產 → 需繳納 £400,000 × 5%(附加費)= £20,000
➡️ 首次置業者在印花稅上的節省幅度非常明顯。
➡️ (2) 出售時可能享有「主要住宅免稅(PRR)」
以個人名義持有並居住的房產,在出售時可適用「主要住宅免稅(Private Residence Relief, PRR)」,從而減少或免除資本增值稅(CGT)。
主要住宅免稅(PRR)適用條件:
✅ 房產在出售前至少連續居住 9 個月
✅ 房產未作為出租用途
✅ 房產作為主要住所(Primary Residence)
示例:
✅ 個人出售自住房產,獲利 £100,000 → 免稅
✅ 公司出售相同房產 → 繳納 £100,000 × 25% = £25,000(公司稅)
➡️ 個人名義出售自住房產可完全免稅,節省幅度高達 £25,000。
➡️ (3) 貸款條件更寬鬆,利率更低
個人名義購買房產,貸款條件通常比公司更為寬鬆:
✅ 首付款比例通常為 10% – 20%
✅ 個人貸款利率通常比公司貸款低 0.5% – 1%
✅ 無需簽署個人擔保(Personal Guarantee)
示例:
- 個人名義貸款 £500,000,利率 3.5% → 每月供款約 £2,245
- 公司名義貸款 £500,000,利率 4.5% → 每月供款約 £2,531
➡️ 個人貸款每月可節省 £286,年節省約 £3,432。
➡️ (4) 稅務申報與合規成本較低
個人名義持有房產的稅務申報和維護成本相對較低:
✅ 年度報稅透過「自我評估系統(Self-Assessment)」處理
✅ 無需公司審計、董事報告和會計合規成本
✅ 無需支付公司營運費用
示例:
- 個人報稅費用(通過 HMRC)約為 £300 – £500
- 公司報稅費用(包括會計服務)約為 £2,000 – £5,000
➡️ 個人名義的稅務合規成本明顯較低。
➡️ (5) 房產轉讓和繼承靈活性更高
個人名義的房產可直接通過遺產或轉讓處理,過程較為簡單:
✅ 通過遺囑直接分配給繼承人
✅ 不涉及公司股權變更和企業法規約束
示例:
- 個人名義房產 → 按市場價值繼承,適用 £325,000 的免稅額
- 公司名義房產 → 股權轉讓,可能觸發股權交易稅和遺產稅
➡️ 個人名義房產繼承更為靈活,法律風險更低。
❌ 2.2 主要風險與限制
➡️ (1) 出售時需繳納較高的資本增值稅(CGT)
個人名義出售房產時,若非自住房或未達到 PRR 免稅標準,適用資本增值稅(CGT):
- 基礎稅率納稅人:18%
- 高稅率納稅人:24%
示例:
- 個人出售投資房產,獲利 £100,000
- £100,000 × 24% = £24,000
➡️ 相比公司利得稅(最高 25%),個人名義的 CGT 更高。
➡️ (2) 貸款利息稅務抵扣受限
自 2020 年起,英國取消個人房東的全額貸款利息抵扣政策,僅允許以 20% 基礎稅率進行稅務抵減。
示例:
- 貸款利息 £10,000
- 公司名義持有 → 可全額抵扣 £10,000
- 個人名義持有 → 僅可抵扣 £10,000 × 20% = £2,000
➡️ 公司名義節稅效果明顯更高。
➡️ (3) 面臨更高的法律風險與責任
個人名義持有房產,所有法律風險將直接影響個人資產:
✅ 出租糾紛 → 房東需負個人責任
✅ 債務問題 → 個人財產將被納入追索範圍
💡 2.3 總結建議
✅ 首次置業或自住 → 個人名義更有利
✅ 小規模出租投資 → 個人名義操作簡單,稅務成本低
✅ 長期出租或規模投資 → 公司名義可有效降低租金稅負
🚀 個人名義 vs 公司名義買樓建議
➡️ 單套物業 + 首次置業 → 建議選擇個人名義
➡️ 多套房產 + 出租或長期投資 → 建議採用公司名義
在決定持有方式前,建議與專業會計師或房地產顧問討論,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和投資規劃,選擇最佳架構。
🔍 3. 兩者比較一覽表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公司名義與個人名義購買房產的差異,以下是一份詳細的對比表格,涵蓋印花稅、資本增值稅、租金所得稅、貸款條件、繼承安排和法律風險等核心方面:
項目 | 個人名義 | 公司名義 |
---|---|---|
印花稅(SDLT) | ✅ 首套房享免稅額(£250,000 以下 0%)✅ 第二套房附加費 5%(2024年10月31日後) | ❌ 高價值住宅單一稅率 17%(>£500,000)✅ 第二套房附加費 5%(2024年10月31日後) |
資本增值稅(CGT) | ✅ 基礎稅率 18%✅ 高稅率 24%✅ 可適用「主要住宅免稅(PRR)」 | ✅ 公司稅 19%(利潤 ≤ £50,000)✅ 公司稅 25%(利潤 > £50,000)❌ 股息分配需繳納個人股息稅 |
租金所得稅 | ✅ 適用個人所得稅率(20%-45%)❌ 貸款利息僅可按 20% 扣稅 | ✅ 適用公司稅率(19%-25%)✅ 可全額扣除貸款利息及維修費用 |
貸款條件 | ✅ 貸款利率更低(3.5% – 4%)✅ 首付要求較低(10% – 20%)✅ 無需簽署個人擔保 | ❌ 貸款利率通常高出 0.5% – 1%❌ 通常需簽署個人擔保(Personal Guarantee) |
法律風險 | ❌ 無限責任(涉及個人財產)❌ 房客糾紛和法律訴訟可能直接追索個人資產 | ✅ 有限責任(僅限於公司資產)✅ 房產糾紛、訴訟風險局限於公司層面 |
遺產和繼承安排 | ✅ 享 £325,000 的免稅額❌ 超出金額適用 40% 遺產稅✅ 需通過遺囑處理 | ✅ 可透過股權轉讓避免遺產稅✅ 可享 50% – 100% 的「商業財產減免(BPR)」 |
稅務合規與管理 | ✅ 只需年度「自我申報」✅ 無需會計審計 | ❌ 需提交公司年報、會計審計報告❌ 需支付公司註冊與維護費用(£2,000 – £5,000/年) |
出售房產時的稅負 | ✅ 可能適用「主要住宅免稅(PRR)」❌ 第二套房或出租房適用 18%-24% CGT | ✅ 需繳納公司稅(19%-25%)❌ 之後派發股息需繳納股息稅(最高 39.35%) |
轉讓方式 | ✅ 房產轉讓,可能觸發印花稅✅ 可通過贈與或遺囑處理 | ✅ 透過股權轉讓,僅適用 0.5% 股權轉讓稅✅ 可靈活處理公司股東結構 |
持有成本 | ✅ 稅務申報簡單✅ 無需支付公司管理費 | ❌ 需支付公司會計費用❌ 需支付公司註冊及營運費用 |
投資靈活性 | ✅ 適合首次置業或單套物業持有 | ✅ 適合長期持有及多套物業投資 |
風險隔離 | ❌ 個人資產暴露於房產糾紛和法律責任中 | ✅ 資產獨立於個人財務,僅限於公司範圍 |
🚀 比較總結
✅ 適合個人名義的情況:
✔️ 首次置業(享受首套房印花稅優惠)
✔️ 短期持有或中小型房產投資
✔️ 自住房產,享受「主要住宅免稅(PRR)」
✅ 適合公司名義的情況:
✔️ 長期出租持有,享受公司稅率優勢
✔️ 投資組合超過 3-5 套房產,實現風險隔離
✔️ 遺產規劃或股權靈活轉讓
🏆 最終建議
- 若目標是「短期升值 + 自住」 → 適合選擇個人名義
- 若目標是「長期出租 + 資產增值」 → 建議選擇公司名義
- 若目標是「稅務最優化 + 遺產規劃」 → 建議選擇公司名義
👉 在做出最終決策前,建議與房地產專家和稅務顧問進行詳細諮詢,根據你的收入情況、貸款條件、持有週期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最適合的房產持有結構。
🚀 4. 結論:應該用公司還是個人名義買樓?
✅ 用公司名義買樓,適合:
-
長期持有和出租 → 可享較低的公司稅率(19%–25%)
-
投資多套房產 → 利用有限責任,保護個人資產
-
資本利得較大 → 減少遺產稅,靈活轉讓股權
✅ 用個人名義買樓,適合:
-
首次置業或自住 → 可享印花稅減免 + 主要住宅免稅(PRR)
-
小規模投資 → 稅務處理簡單,無需支付公司運營成本
-
短期出售或小額利得 → 減少印花稅負擔
👉 簡單來說:
-
長期持有 + 多套物業 → 公司名義更合適
-
自住 + 短期出售 → 個人名義更劃算
💡 建議: 若目標是資產增值和租金收入最大化,選擇公司名義更有利;若目標是自住和靈活管理,個人名義更方便。
📢 聲明:本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法律、財務或投資建議。文章中涉及的稅務法規和市場資訊基於截至 2024 年的公開數據,可能隨市場政策或政府法規的變化而有所調整。投資者在作出決策前,建議向專業的會計師、律師或財務顧問諮詢,以獲取針對個人情況的具體建議。對於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風險,作者與平台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