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白宮玫瑰園舉行「讓美國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貿易政策發布會,宣布一項涵蓋全球多國的關稅新政,稱之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此舉標誌著川普政府對貿易政策的強硬轉向,並意圖藉此重塑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角色與地位。
在演說中,川普宣布自4月3日午夜起,對所有外國製汽車徵收25%關稅,並針對中國大陸輸美商品施加高達34%的新關稅。同時,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商品將面臨20%的進口稅,其他國家則普遍面臨10%或以上的基準稅率。儘管關稅清單涵蓋超過90個國家與地區,加拿大與墨西哥因《美墨加協定》(USMCA)而暫未被列入。
美國關稅政策的轉向並非無跡可尋。回顧歷史,川普在其2017至2021年任期內即以「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為核心,曾多次針對中國等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引發2018至2019年間的美中貿易戰。當時,美國對價值超過37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關稅,中國則以對等措施反制,造成全球供應鏈動盪不安。雖然拜登政府曾維持部分川普時期關稅,但態度較為緩和,此次川普重返白宮後,關稅政策的強硬回歸,顯示其對全球貿易體系的「重新談判」訴求從未改變。
此次「解放日」行動不僅僅針對中國。根據白宮公布的詳細稅率表,越南進口商品將被課以46%的關稅,柬埔寨則高達49%,斯里蘭卡與敘利亞分別為44%與41%。日本與南韓分別面臨24%與25%的關稅,台灣則為32%。即便是傳統盟邦如英國、澳洲與以色列,也將被課以10%至17%的稅率。川普強調這是一種「折扣式的對等關稅」(discounted reciprocal tariff)政策,即針對那些對美國商品設有限制或高額稅負的國家進行「溫和報復」,他表示:「這比我們本來可以課的要寬容得多。」
川普在發言中將此政策比喻為「經濟獨立宣言」,聲稱美國過去長期被不公平對待,「我們不能再允許那些剝削我們的國家佔我們便宜,這一天標誌著我們對全球貿易剝削的結束。」
然而,此政策一公布即引發民主黨與經濟界的強烈反彈。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指出,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初步估算,新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增加超過5000美元的消費支出。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哈基姆·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更批評這是「衰退日」(Recession Day),而非川普所謂的「解放日」。
來自商界的反應亦不容忽視。美國汽車工業協會(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警告,此舉恐將進一步推高汽車價格、抑制需求,甚至引發供應鏈斷裂。另一方面,經濟學家亦指出,全球供應鏈已在疫情與地緣政治緊張下變得脆弱,此類政策或將導致通膨壓力再次上升,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拖累。
川普政府對關稅政策的強硬姿態,反映其延續「保護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的政治主軸。從選舉策略角度觀察,這樣的政策也被視為川普爭取中西部與工業州選民支持的手段。然而,這是否會進一步加劇與中國及歐洲盟友間的貿易緊張,甚至再度引發全面貿易戰,目前仍有待觀察。
儘管外界對政策效果看法不一,但川普的「解放日」關稅計畫已正式啟動,預示著2025年美國貿易政策將進入一個新的高張力階段。在全球政經格局仍處動盪之際,這場關稅行動不僅將深刻影響國際貿易體系,也可能對美國內部政治與經濟格局帶來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