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引言
當大家開始關注抗震設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那我是不是只能選 2023 年以後的新樓?」但事實是——曼谷市中心的大多數成屋,都是 2023 年以前設計、施工甚至完工的。這些建案雖然沒跟上新版法規的全套要求,但也不代表它們一概不安全。重點不在於年份,而在於這棟樓的設計概念、施工品質、與後期補強措施。你需要的不是放棄,而是知道怎麼看、怎麼選。這篇,就是給正在找「市區中古大樓」的你,一份務實的選擇建議清單。
🧩 1. 查施工方背景:是否為大型或知名開發商
在缺乏新版法規強制的時代,願意主動做足抗震設計的建商,本身就是篩選門檻。
像 Supalai、SC Asset、SENA 等泰國中大型開發商,部分案子即使在 2023 年前,也會導入「剪力牆核心筒設計」、「SD50 級鋼筋」或與知名結構顧問合作(如朱拉、AIT)。這代表他們對結構安全有一定的意識與資源投入。
反之,一些中小型建商或轉售案,雖不代表一定危險,但你更需要花時間查資料、對照圖說,或甚至親自詢問是否有當年的結構設計說明書或工程報告。
關鍵不在於品牌,而是建商是否有「留下結構資料」的習慣——這會直接影響你能不能查出它的安全性。
🧩 2. 確認樓層與結構型式
結構越對稱、越簡潔,抗震表現越穩定。
對於舊樓來說,樓層數與結構形式是你能快速篩選的第一道直覺判斷:
-
低於 15 層的建築,尤其是「方正對稱、牆體多、柱距短」的設計,在地震中通常能更有效地分散震力。
-
相反地,若出現這些特徵,就要特別小心:
-
挑高大廳(如首層挑高 > 4.5m)
-
L 型、T 型、Z 型結構
-
大面積落地玻璃 + 懸挑陽台
-
1 樓開放空間為商舖或停車場(Soft-Story 結構)
-
這些設計可能在當年為了「視覺美感」或「空間機能」而妥協了結構連續性,導致在地震中產生應力集中、層間剪力放大的風險。
如果你不是結構專業,可以從建築外觀觀察是否有明顯的不對稱設計,再進一步詢問平面圖或結構圖紙。
🧩 3. 詢問是否有補強或評估報告
舊樓可怕的不是年齡,而是「從未檢查過的結構風險」。
對於 2023 年前的建築,並不等於沒有抗震能力,而是「當年沒強制規範」,所以現在的安全性需要透過補強、檢測或後續評估來補足。
以下是幾個可以主動詢問或查證的面向:
-
社區是否曾請結構技師或工程師進行抗震評估? → 評估報告通常會列出建築物在各種震度下的受損預測、結構弱點與建議補強方案。
-
是否有進行過結構補強或修繕工程? → 例如加裝:
-
碳纖維補強(Carbon Fiber Wrapping):加強柱、樑的剪力與延展性
-
鋼制斜撐或支撐牆體
-
阻尼器或隔震墊:降低震波傳入建築的能量
-
-
是否有安裝 SHM(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系統? → 雖非強制,但越來越多高端建案主動加裝此系統,用來監測大樓晃動與結構健康。
如果建商或管理單位能提供這些資料,不僅代表他們有意識做預防性管理,也能讓你在選房時有更明確的信心依據。
🧩 4. 留意公共空間設計
抗震不只看主體結構,很多傷害發生在「非結構部位」──特別是公共空間。
許多地震事故中,真正造成傷害的往往不是建築倒塌,而是高處落物、玻璃碎片、連接構件斷裂等次生損害。因此,選購舊建案時,請特別檢視以下幾個部分:
-
空中連廊、露台泳池、懸空設施 → 這些設計容易在水平震動下受損甚至斷裂,請確認是否採用加強型連接、鋼構支撐或彈性伸縮節點。
-
玻璃帷幕與外牆裝飾物 → 若玻璃固定不當、缺乏抗震膠條或風壓計算,強震時可能破裂墜落,對行人構成風險。
-
避難設施與逃生動線 → 大樓應具備明確標示的逃生梯位置、緊急照明與防火門,並設有地震避難指引公告(如避難樓層、集合點)。
-
樓層間連接處是否有結構補強 → 尤其是電梯井與樓板交界,若設計不良,在地震中容易出現「層間剪切破壞」。
一棟安全的舊建築,應該讓你在走廊與公共區域也感到安心,而不是在每個裝飾背後猜測潛藏的風險。
🧩 5. 避開以下 3 種「高潛在風險」大樓
不是所有大樓都生來平等。即使外觀新穎、位置良好,但只要具備下列幾種結構特徵,就應該 格外留意或避開購買:
風險類型 | 特徵描述 | 潛在問題 |
---|---|---|
軟弱層建築(Soft-Story) | 通常出現在一樓挑高、柱子稀疏,常見於老式辦公樓、商場或車庫空間 | 地震時最容易發生「層間位移放大」造成倒塌 |
不規則結構建築 | L型、T型、交錯陽台、大量懸挑設計未經補強 | 結構應力分布不均,地震時無法有效消能 |
年代久遠、無補強歷史 | 設計於1997年前(泰國首版抗震標準前),且未曾補強或修繕 | 結構標準遠落後現今規範,無法抵擋中大型地震力 |
這類建築在震災中往往是最早出現嚴重損傷的類型。 選屋時不必避之唯恐不及,但一定要有專業評估與明確補強紀錄才能考慮。
✅ 小結:懂得挑老屋,也是一種實力
2023 年前的建案,確實在抗震規範上略顯不足,但這不代表它們一律不安全。 真正的關鍵是:你是否看懂它的結構、工法與歷史。
只要避開高風險類型,選擇結構穩定、開發商負責、並有補強記錄的大樓, 在合理預算內,一樣可以兼顧居住品質與抗震安全。
這場選屋的比的是眼光,也比的是對風險的理解。 當別人只看地段與裝潢,你已經開始懂得看它,能不能穩穩撐過下一次震動。
參考資料出處:泰國公共工程與城市規劃部 – 建築抗震設計與結構標準修正法規(มยผ.1301/1302-61) / 朱拉隆功大學工學院 – กรุงเทพฯ แอ่งดินอ่อนกับแรงสั่นไหวที่เพิ่มขึ้น / 泰國工程師協會 – แนวทางการตรวจสอบและเสริมความแข็งแรงอาคารเก่า / DARI BIM 中央平台 – 建築資訊模型與結構健康監測規範 / Thai PBS – การรับมือแผ่นดินไหวในพื้นที่เสี่ยง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
聲明:本文所引用之資料來源涵蓋 2021 至 2024 年度之法規、研究與新聞報導,並經由泰文原始資料交叉比對整理。內容僅供資訊參考,實際建案評估仍建議委託專業結構技師進行實地審核。